封面人物|马会勤:时间会告诉你一切
作者:王莹 郭兴 许益鸣 来源:中国酿酒网 日期:2017-12-04
中国不是酿造不出好酒,是无法将“好品牌”树立。谈到困境,在未来的推广过程中,一方面注重对本土优势的开发,辅助旅游等项目进行综合性的招商引资。同时要形成行业集群增加酿酒师、市场营销人员的沟通交流,形成了特有的社群环境。
——中国农业大学栽培与酿酒专业教授 马会勤
很多人喜欢用女性来比喻葡萄酒,更多的源于葡萄酒的甜美与浪漫。而近年来,随着葡萄酒消费习惯在中国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葡萄酒的课堂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女讲师的身影。她们感性、敏感,对学员有天生的亲和力,以女性特有的温婉为你讲述优雅有情调的葡萄酒课。马会勤就是其中之一,被业界誉为中国最博学葡萄酒女传教士的她“主职背景”是中国农业大学栽培与酿酒专业教授,主要从事葡萄酒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也就是这样的身份,让我她的第一印象“框架”在教授上,无论参加怎么样的场合见到她时,都会叫上一句“马老师”。
与马会勤相遇大都是在一些高端葡萄酒活动的场合,而能与她心平气和坐在校园中探讨一下对葡萄酒的见底与喜爱却是最近才能实现的一件心愿。十月中旬,北京突然的降温为这个城市迅速染上了金黄,校园这个育人的地方,恰恰十分合适与“教授”交流心得。我们的对话是在农大农图书馆里的一个办公室里。也许是因为回到校园,也许是因为好多学生好奇而坐下来参与我们这次采访,反而让这次采访成为我做记者以来,最独特的一次。
我们的话题起因,是俗套的为什么进入这个行业。原以为只有一个小时的采访时间,马老师会归纳总结几个点让我们“自由发挥”,却不想她真的像大学教授一样,对好奇的我们,开始了她的“从业经历”的宣讲。
一半感性踏入
三十年前因为一瓶酒葡萄酒结缘,这应该算是入行中比较浪漫的说法。就连马会勤本人都没曾想过,自己之后的所有种种,都是在那时的一种“冲动”。
“当时正直改革开放初期,有很多新鲜事物涌入中国,年轻的孩子又容易受到这个左右。偶然情况下,喝到葡萄酒,就觉得以后学个葡萄酒还不错。”然而,在当时中国并未有专业的葡萄酒教育。而与葡萄酒最接近的,便是果树种植专业。也就这样,算是半只脚踏入行业的马会勤怀抱着自己对葡萄酒的热情,在这个校园中穿梭。而她的身份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学生渐渐的变作了专家、教授……
相比如今有各种专业书籍,不同教师来说,当时的那代人的经验,并不是书本上能够获得的,更多则来自摸索的自我实践得来。1994年机缘下马会勤接触到了美国进口商,在当时的中国,并没有专业的葡萄酒推广者,而这些本应在校园中建立自己学术理想的种植学专家成为与“市场”沟通的人。
“为这些进口商做翻译,除了获得一定的报酬外,更多的是我终于接触到我向往的葡萄酒。”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与曾经认为梦想的浪漫完全不同的现实下,马会勤依旧坚持自己的脚步,因为她认为每一种存在,需要的是时间的积累。这与她热爱的葡萄一样,是一种在恶劣环境下也能生存的植物,想要获得美酒则需要时间的孕育。
一面以爱好接触国外葡萄酒圈,一面以学者身份在校教书育人,马会勤展示出自己前所未有的热情,随着眼界与经验的不断拓宽,马会勤发现,葡萄酒为她展开的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千禧年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世纪的跨越,更使得很多中国人走向了世界,马会勤勾勒的葡萄酒规划中,有一条不同于他人的“蹊径”,那便是南非。这与传统葡萄酒产区不同的新世界着实为马会勤带来了更多新的看法,也令她成为少数对南非葡萄酒十分了解的国内专家。
“仿佛所有的信息一下子就开放交流起来,网站、BBS等一系列的活跃,让我们发现身边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继种植、品鉴之后,马会勤的葡萄梦就更加丰腴,她与那些“同道中人”开始了尝试酿酒。
她葡萄酒“大咖”的身份也越来越闪现光泽。
一半理性看待
进入2000年,中国葡萄酒市场日渐成为西方酿造国关注的热点,而在05年前后,中国本土品牌开始逐渐失去热度,在市场上与交谈间进口品牌日渐充斥消费者的日常。但这样的节奏也就维持了短短三四年,国外酒带来的不仅仅是味蕾上的“掠夺”,也为本土思想进行了洗脑,国内产区在这个时候,日渐丰腴起来。而将这些产区推向世界目光的,自然也就是像马会勤这样的专家学者。
也许是因为留学新世界,对葡萄的产区与传播马会勤有着大胆的想法,她认为一定要有创新的思维,不能拘泥于形式。也正是在这样的想法下,马会勤对于她接触的国内产区也有着自己的见解,而在诸多的中国产区中,她似乎对宁夏产区偏爱有加。
很多人听到宁夏,都会认为它是一个偏远的西北省份,在开始,宁夏并非酿酒主要地区,因为当初对于宁夏来说整个地区的主导产品——枸杞,在全国享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因此葡萄和酿酒并不是大力发展和受到重视的产业。到了2000年之后,因为整个中国的生产格局在发生一些变化,也就是所说的“产业西移”。葡萄种植产业开始从东部如河北、山东这些省份向西部地区转移。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土地的价格也越来越高,农业生产成本在东部地区都比较高。在这样的情况下,长城、张裕、王朝纷纷“西移”,在宁夏设立了酿酒葡萄基地。这个时间点,也恰恰与马会勤开拓新的酿造领域的时间不谋而合。
那么除了时间点一致外,对宁夏的偏爱由来自哪里呢?马会勤为我们做了“重点梳理”。
从理论上来说,宁夏所处的地理是十分适合酿造葡萄的。宁夏有着非常好的光热资源,阳光非常充足,降水又少,同时也有黄河水的灌溉,葡萄长得比东部地区要好,产出的葡萄酒更饱满。
任何品类发展都依托品牌,这在中国葡萄酒来说是个非常薄弱的环节,但恰恰,宁夏做到了这点。这也是马会勤看中它的理由之一。
归根到底,葡萄酒还是要说到种植,说会马会勤的老本行。马会勤认为葡萄栽培决定葡萄产业发展。
“现在种植的研究包括我们在内有不少在做。现在中国葡萄酒产业种植方面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埋土防寒的问题,这个要占整个生产成本的25%~40%左右,埋土本身要成本,另一个问题是埋土地区很多树形都不能用,这样的话,后期的人工成本是非常高的。我们目前的种植品种集中在欧亚品种上,这些品种抗寒性就不强,加上我们国家葡萄种植区域的气候问题,导致了埋土还是一个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实际上,各种免埋土的方法也都有出现,但离真正解决问题还有距离”。
当然,除了好产品,如何将产品推销出去,才是目前中国葡萄酒品牌面临的根本性问题。要提高这个产业的附加值,需要建立一个自己的品牌。马会勤举例讲到在张裕与宁夏农垦的“开荒”实验取得很好的效果之后,宁夏兴起了一批酒庄,从宁夏枸杞红酒,到越来越多的酒品,产品愈加丰富。产品越来越多之后,宁夏开始兴起小酒庄,所产的酒品也获得了一些国际葡萄酒赛事的大奖,让宁夏政府以及宁夏的葡萄酒从业者认识到,发展酒庄是很有前途的。
当然除了当地政府的支持,葡萄酒的另一独特之处便是走了“国际化”道路。这样一方面在国际上传播了中国葡萄酒的声音,另一方面,酒庄、酿酒师和政府的交流、碰撞、摩擦,实打实的提高了产业整体水平,同时促进了人才驻留。可谓既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又带着国际化的气息。
这些都是目前国产葡萄酒需要面对于改善的问题,中国不是酿造不出好酒,是无法将“好品牌”树立。谈到困境,市场可能是目前国内葡萄酒普遍面临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马会勤认为,在未来的推广过程中,一方面注重对本土优势的开发,辅助旅游等项目进行综合性的招商引资。同时要形成行业集群增加酿酒师、市场营销人员的沟通交流,形成了特有的社群环境。
《中国酒业》杂志记者与马会勤女士合影
记者手记:
马会勤是个很直白的人,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她时就有的感觉。与她的沟通让我收获颇多,真诚对人,热情面对生活,在她身上仿佛散发出令人安心的“正能量”,同时也兼具点燃热情的“助燃剂”。她怀着浪漫踏入葡萄酒行业,现实虽然漫长,却令她有着时间积累所不能取代的实践经验。感性与理性在她身上以葡萄酒的形式找到了平衡点,也为她在自己爱好的葡萄酒事业上加码新的目标。
(本文选自《中国酒业》杂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本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酿酒网”或“《中国酒业》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酿酒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酿酒网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有权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酿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我们力所能及地注明初始来源和原创作者,如果您觉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立即改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上一篇:酒企触网,后发制人?】
- 【上一篇:“2017中国酒业百强”生产企业榜单揭】